打通民生能源“大动脉” ——天津港大港港区 10万吨级航道正式完工
“嗡——”伴随一声嘹亮的汽笛声,一艘巨轮缓缓驶向天津南港工业区中石化 LNG码头。2月 26日,这艘名为“中能青岛”轮的 17.4万方 LNG船顺利进港靠泊,它也是首艘满载通过天津港大港港区 10万吨级航道的大型 LNG船,这标志着此条关乎保障民生的能源“大动脉”正式打通。
中石化天津 LNG码头项目是国家实施清洁低碳发展战略的重点项目,是保障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迎峰度冬能源需求的重大民生工程,而天津港大港港区10万吨级航道工程则是码头投产的前置条件。该航道全长 44.2公里,自 2013年 4月开工至 2014年 12月已完成疏浚 42.2公里,剩余 2公里受原渤西管线未完成切改影响,一直无法施工,航道最浅处水深仅为 6.5米,成为限制大港港区主航道等级的“枷锁”。
经测算,共计约有 600余万立方米泥沙量需要全面疏浚,全部工程量正常清淤时间在渤西管线切改后约需三个月,而本次任务要求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且冬季疏浚施工受天气、作业面及地质条件影响严重,疏浚清淤时间非常紧张,按小时排计划是这项工程的真实写照。为按时验收、抢通航道,公司抽调大量先进装备和精兵强将投入到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之中。
“为缩短工期,我们积极整合全局耙吸船队实力,除了正在国外施工的通途轮、通力轮外,剩余分布在国内施工的其他六条大型耙吸船已全部调遣至此,并陆续投入天骅船、天凤船 2艘绞吸船,中交海工 001、中港拖 701等多艘辅助船舶,投入人力近 350人。”10万吨级航道项目经理包胜利介绍道。然而,在这场史无前例的生产大会战中,随着各艘疏浚利器的陆续进场,项目部则不得不面对前所未见的技术考验。
“多艘耙吸船短距离同时作业是前所未有的施工经历,对我们而言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包胜利说道“,为加快施工进度,所有疏浚船舶基本都集中在 2公里的范围内,且施工期在冬季易受到大风寒潮等天气影响,因此作业船舶间必须保证合适的安全距离。”
面对多船短距离同时施工及工期短的双重压力,各施工船舶紧密配合,克服寒潮、大风、冰冻等恶劣天气影响,保持24小时不间断施工,时刻关注施工海域浓度、流速等各项工程参数,不断研究施工工艺,针对不同施工段形成完整的施工方案。项目部组成青年突击队,根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仔细研究工况地质条件与船舶性能参数,合理统筹安排施工船舶,最大化发挥船舶生产效率,不论多晚经常会看到四五个人围着一张图,激烈地讨论着,分析一个个方案的利弊,最后达成一致意见。针对施工期间有船进港的特殊情况,项目船舶联合制定了《边通航边施工专项方案》,严格控制各艘施工船舶在航道内的航速,加强船岸之间、施工船舶之间及施工船与进出港船舶间的沟通联系,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推动生产质量、施工进度最大化。
“此项工程关系千家万户的供暖,党和国家把这项任务交给我们,我们不能辜负大家信任,我们做到了。”在 24日的工程验收会后包胜利感慨道“,本次南港会战的成功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功劳,这是我们所有参建的建设者们把心凝聚在一起、把劲儿朝一处使才做到的。
项目副经理刘晨在施工前点连续奋战两个多月,不分白天黑夜,保持现场项目部 24小时同步运转,家中着火、孩子生病,他也只能在接到电话后安慰一下,满怀歉意的对妻子嘱托几句,便又投身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中;“通程”轮水手长胡家祥在南港施工期间,岳母病逝,他为了尽量减少对船舶施工进度的影响,他在其岳母出殡后的转天就毅然选择了回船工作;“通旭”轮船长吴学波从前期在山海关修船到接到南港紧急任务后连续四个月高强度工作,导致了身体抵抗力的下降,加之大雪寒潮天气降临,感冒病毒趁虚而入,发了近 40度高烧也坚持要留在船上工作,他说只有在船上才心里才踏实……
“疏浚铁军担重担,攻坚克难保民生。”当南港业主单位代表拿着赠予天航的锦旗感慨道:“你们中交天航局不愧是大央企,关键时候真能顶的上去,切切实实的为保障民生做了一件大实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