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运报》:“国轮国造”的百年疏浚梦

发布时间: 2019-09-17     来源: 中国水运报

   2019年9月13日,《中国水运报》“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栏目刊发通讯文章《“国轮国造”的百年疏浚梦 》,生动再现了百年天航矢志不渝,实现疏浚船舶国轮国造的奋斗历程。

 

“国轮国造”的百年疏浚梦

□ 通讯员 魏新亚 赵小康

笔者9月15日从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航局”)获悉,该局坚持走疏浚装备国产化之路,迄今为止拥有挖泥船及辅助船舶70余艘,年疏浚能力超3.5亿立方米。凭借这些“国之重器”,天航局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国内沿海港口航道建设,累计疏浚量47.5亿立方米,吹填面积469.9平方千米。

回望20年前,对国人而言,自主设计建造大型疏浚装备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为了实现“国轮国造”的“疏浚梦”,天航人踏上了自主研发建造大型疏浚装备的漫漫征途。从首个船体结构设计小组的成立到“一心一院一室一站五体”研发体系的构建;从我国首艘大型绞吸船“天狮”船的成功建造到亚洲最大自航绞吸船“天鲲号”横空出世;从泥泵、耙头等核心部件的接连突破到超大型耙吸船“程途恒远”的全面投产,20年间,我国疏浚装备建造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国轮国造”的百年梦想逐渐照进现实。

从“筚路蓝缕”到“大器初成”

1897年,中国第一家专业疏浚机构——天航局的前身海河工程局正式成立,拉开了我国现代疏浚业的序幕。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老一辈天航人就开始了对自主建造挖泥船的探索。当时天航局利用贷款和国家拨款购置各类船舶56艘,曾任天航局总工程师的李毓璐作为专家参与了当时所有天航局的船舶引进工作,令他印象最深的事当属从德国引进了当时中国最大的耙吸船“建设”号,“我们想尽办法弄完了一整套‘建设’号的图纸,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设计财富,很多船的设计都可以借鉴的。”时隔多年,他仍能清楚地记清“建设”号的所有参数。

天航人意识到只有搭建属于我国自己的疏浚装备研发体系,才能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不受制于人。2001年,天航局首个船体结构设计小组成立,主攻挖泥船船型的开发,接着,绞刀、泥泵、耙头、自动控制系统等研发小组相继成立。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如今,天航局形成了由一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一家涵盖设计、科研、综合类勘测等业务的设计研究院,一个省部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五大主业公司组成的“一心一院一室一站五体”科技创新体系。

以此为基础,天航局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形成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项162项、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545项、发明专利69项,主参编国际及国家行业标准58项,为疏浚装备国产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

从“受制于人”到“世界领先”

“十五”开始,国内外港口建设市场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2003年,天航局准备启动大型绞吸船的建造工作,但在与国外公司谈判的过程中,对方判断中国没有能力自主设计建造大型绞吸船,出现了漫天要价的情况,谈判随之搁浅。

“我们自己干!就不信我们会比他们做得差!”2006年,天航局联合国内产、学、研单位成功建造中国第一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大型绞吸挖泥船——“天狮”船,彻底打破了国外挖泥船的技术垄断,且造价不到进口船舶的一半。以“天狮”船为基础,天航局迈开了大规模建造绞吸船的步伐,“天牛”系列、“滨海”系列、“新215”系列等一大批国之重器相继建成投产。2013年,当时疏浚能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天鲸号”开赴南海,书写了当代科技版“精卫填海”神话,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功勋船舶”。

天航人没有就此止步,开始向世界领先的新课题发起挑战,掀起一场中国疏浚装备制造的“品质革命”。

2011年10月,天航局联合中船工业第七〇八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广州文冲船厂、招商局等单位申报“5000kW绞刀功率绞吸式疏浚船关键技术”研究,打响了我国自主研发重型自航绞吸船的攻坚战。经过5年的不懈研究,该项目顺利通过工信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为大国重器“天鲲号”建造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15年12月11日,“天鲲号”正式开工建造。

三年多时间里,“天鲲号”建造团队研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油缸式柔性重型钢桩台车系统,并在吸收功勋船舶“天鲸号”远海岛礁工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全球首创在“天鲲号”上配置钢桩台车和三缆定位双定位系统,自主研发应用了世界领先的自动化智能挖泥控制系统,开启了我国疏浚装备向智能化升级换代的新纪元。同时,建造团队还在全电力驱动、挖岩、快速成岛、超远距离输送等关键领域自主创新,取得了颠覆性突破,使“天鲲号”的部分性能高于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甚至优于欧洲标准。

2019年3月12日,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从江苏连云港开启首航之旅。

“天鲲号”的成功研制,实现了我国重型自航绞吸船关键技术的掌握和核心技术的突破,填补了我国自主设计建造重型自航绞吸船的空白,使我国挖泥船设计建造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数代天航人通过矢志自主创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自主开展大规模吹填造岛和航道疏浚能力的国家之一。

从“仰人鼻息”到“中国创造”

2018年6月,“通途”轮圆满完成马来西亚槟城工程吹填任务,调遣回国。施工期间,“通途”轮在90米挖深加长耙安装使用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开启了中国耙吸船深海取砂的“大挖深时代”。

“通途”轮是我国最新一代自航耙吸船“程途恒远”系列的代表船舶,其以超20000方的舱容和90米的挖深,成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自航耙吸船。

21世纪初,国内外大型疏浚工程规模和数量增长飞快,施工范围逐渐由近海港区向深远海领域迈进,而超大型耙吸式挖泥船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开挖航道、进行深海取沙等作业,其在承担大型疏浚工程中的优势越发凸显。

2007年,天航局组建最新一代大型耙吸式挖泥船研发团队,对泥泵、耙头、疏浚集成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

如果将耙吸挖泥船比作人体,泥泵就是他的“心脏”。为制造这颗“中国心脏”,天航局成立了泥泵设计建造组,最终在国内率先研发设计生产出优质、高效、耐磨的耙吸船大型泥泵,且造价仅为进口泥泵的40%。耙头是大型耙吸船的“双手”,能否将水下工程干好、干漂亮,这双手的功效发挥不可小觑。为了给“程途恒远”量身定做合适耙头,设计人员开展多方调研搜集有关技术资料,针对核心技术开展研究,根据施工中常见的挖掘土质,将耙头分为4种不同类型,以类型适应不同的土质。经过施工生产检验,我国开发的耙头性能超过以往从国外引进的耙头,在相同条件下,使用“量身定做”新型耙头的耙吸船比以往一天要多挖几千方。

2012年10月12日,中国最新一代自航耙吸式挖泥船“程途恒远”正式投产,标志我国疏浚行业冲破国外关键技术及其核心装备的技术“壁垒”,掌握了发展疏浚技术能力和关键技术装备建造的主动权,弥补了我国长期以来缺乏适应复杂工况要求重型疏浚装备的短板,实现了中国由疏浚大国向疏浚强国的精彩“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