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报》:“天鲲号”下水 中国疏浚启航新时代

发布时间: 2019-09-05     来源: 今晚报 2017年11月08日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交建所属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航局”)始终坚守富民兴业、实业报国之初心,勇当国家战略执行的急先锋和生力军,创新引领发展,始终站在疏浚行业发展潮头。而由其设计研发生产的国之重器“天鲲号”的下水,更是在中国疏浚行业发展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二千多年前,庄子梦见鲲鹏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如今,名为“天鲲”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成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建设科技强国、建设质量强国、建设交通强国、建设海洋强国路途中迈出的坚实一步。

聚焦启东 数十家媒体见证下水

2017年11月3日,数十家媒体的百余位记者齐聚位于江苏启东的上海振华重工启东造船厂。

随着船闸缓缓打开,由中国交建所属中交天航局投资并联合设计,上海振华重工建造的6600千瓦绞刀功率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在这里成功下水。“天鲲号”的成功下水,标志着中国疏浚装备研发建造能力进一步升级,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建成后它将取代“天鲸号”,成为亚洲最大、最先进的自航绞吸挖泥船。

看着“天鲲号”缓缓驶离船坞,监造组船体工程师孔凡震难掩激动之情。“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他平安降临这个世界,是我和同事最最期盼的事。”在“天鲲号”设计研发生产期间,他和同事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所有的辛苦、劳累,都随着“天鲲号”下水而成为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孔凡震和同事们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下水仪式现场,同样忙碌的还有数十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照相机、摄像机、无人机、手机直播……他们,通过各种形式记录着、传播着,让全中国听到了“天鲲号”启航的汽笛声,更让全世界听到了中国疏浚步入新时代铿锵有力的步伐声。

连日来,“天鲲号”已成为网上搜索热词,俨然过去一周的“网红”。把“天鲲号”作为关键词搜索,有32300个搜索结果。亚洲最强“造岛神器”、国之重器启航下水、天津“智造”助力中国疏浚……“天鲲号”之强、之优被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呈现出来,让世界了解中国制造,让全球羡慕中国“智造”。

权威解读 “最强神器”牛在哪

中交天航局副总工程师、“天鲲号”监造组组长王健介绍,早在2015年,中交天航局就启动了新一代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的建造工作,此时距离赫赫有名的“天鲸号”交付使用不过5年左右。“其原因主要在于近年来疏浚和吹填造地工程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同时也是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打造建设海洋强国之重器,中交天航局进一步提速重型自航绞吸船的研发创新工作。”王健说。

那么,备受关注的“天鲲号”到底牛在哪?

相比“天鲸号”,“天鲲号”无论在技术性能上,还是装备国产化程度上都更进一步。“天鲲号”不仅是国内首艘从设计到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型自航绞吸船,也是国内首艘采用全电力驱动型式的自航绞吸船。

据介绍,“天鲲号”挖掘系统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绞刀功率6600千瓦,最大功率可达9900千瓦。绞刀转速可根据土质的变化进行无极调速,两台驱动电机可根据挖掘功率的需要选择单机或双机运转,其挖掘功率居世界前列,亚洲第一。泥泵电机总功率17000千瓦,最大排距15000米,输送系统能力世界第一。

为了说明“天鲲号”挖掘能力的提升程度,中国交建企业文化部副总经理查长苗形象地打了个比方:“假设‘天鲸号’是一个壮汉,靠肩膀平地运沙子,500米范围内,他每天可以运1方沙子,‘天鲲号’则是可以在30米水深底下,1小时多运1500方沙子,并且还能多运10公里,就是这么大的差距。”

除此之外,“天鲲号”拥有全球最强的适应恶劣海况能力,船桥架重量高达1600吨,可满足挖掘高强度岩石的需要。重型桥架采用上下双耳轴形式,可实现6.5-35米挖深范围,该船35米的最大挖掘深度居世界前列,亚洲第一。“天鲲号”桥架配置的世界最大的波浪补偿系统,可保证船舶在大风浪工况下的施工安全,大幅提升施工效率,并且全球首创在重型自航绞吸船配置钢桩台车/三缆定位双定位系统。

“天鲲号”在疏浚三维土质建模与显示、实时潮位推算、能效管理、大数据分析和智能自动挖泥控制等方面也进行了创新研发,形成国际领先的新型自航绞吸船智能集成控制系统。

“这标志着我国疏浚装备制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文炜这样表示,“‘天鲲号’是在上海振华重工制造的,两家的合作表明中国交建在疏浚行业具有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天鲲号’的建造成功实际上也是中国综合国力的一种展现。”

百年传承 国之重器扬帆启航

“天鲲号”扬帆启航的背后,凝结的是几代天航人辛勤的汗水。

自古以来,我国是疏浚大国,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然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国的疏浚技术装备慢慢落在了后面。“中国疏浚业的120年里,其中100年的时间里我们的船都是靠进口的。”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顾明感慨道。

1964年,我国仅引进的航津浚102轮就花了4吨黄金。主力疏浚船舶的引进不仅花费昂贵,国外厂商还对中国进行了技术封锁,所有参数均严格保密。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国疏浚装备产业,以曾任天津航道局总工程师的李毓璐为代表的老一辈天航人走上了疏浚装备国产化的道路。

进入21世纪,受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建设投资的拉动,深水航道建设和填海造地工程开始大规模的兴起,国内疏浚市场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蓬勃局面。

“真正的国产化是从2005年之后。”顾明表示。2006年,天航局成功建造中国第一艘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大型绞吸挖泥船“天狮”船,彻底打破了国外挖泥船的技术垄断。以此为开端,天航局自主设计建造各种类型挖泥船30余艘,其中包括现役亚洲最大的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鲸号”。这些船舶的成功建造,使中国挖泥船建造水平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带动了我国挖泥船绞刀、耙头、泥泵等关键机具,装备及零部件的国产化之路,带动了我国疏浚装备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21世纪初,我们就分专业组建团队开始了研究,现在这支队伍有400来人,形成一心一院一室一站五基的研发体系。这才为后期天航局几十艘大船的建造奠定了基础,其中就包括功勋船舶“天鲸号”,还有我们今天下水的自主设计建造的、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代表中国疏浚业最高建造水平的‘天鲲号’。”顾明表示。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这是天航局能够迅速提升我国挖泥船建造水平的关键所在。“天鲲号”的成功研制,实现了我国重型自航绞吸船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核心技术的掌握,填补了我国自主设计建造重型自航绞吸船的空白,使我国挖泥船设计和建造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鲲号”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丰硕成果之一。

我国的疏浚装备先后走过了整船进口、国外设计国内建造、国内自主设计建造等阶段的曲折道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十九大报告中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要求。中国交建港珠澳大桥、“天鲲号”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型装备制造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改革发展带来的历史性进步。

如今,成功下水的“天鲲号”正静静地躺在长江入海口码头,进行设备调试等工作,明年6月,将正式交付使用。届时,这艘寄托了中国几代造船人心血的国产钢铁巨擘,将正式启航,惊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