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十年间,从“不敢碰”到世界领先
我国又一海工重器“天鲲号”挖泥船近日成功下水,真正实现了中国挖泥船的全部自主化,并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在中国不断迈向海洋强国之时,我国自主研发的海工重器又添一名新成员。11月3日上午,位于江苏南通启东的长江入海口,亚洲最大的自航式挖泥船“天鲲号”从船坞里被徐徐拖至海上,完成了正式下水环节。这标志着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发制造的首艘现代化大型绞吸挖泥船建造成功。该船在经历一系列设备调整之后,将于明年6月份正式投入造岛、填海等疏浚生产。
“‘天鲲号’总体上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而且在许多关键部位实现了欧美国家所没能达到的高度。”中国交建天津航道局副总工程师、“天鲲号”项目组负责人王健说。这艘挖泥船由中国交建天津航道局牵头、中船重工708所、上海振华重工等企事业单位一起研制而成。
挖泥船是疏浚行业的主要装备,是海上造岛、航道疏浚和港口建设的主力军。可以说,没有挖泥船,就不会有深水良港,海上造岛也无从谈起。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惜斥巨资从国外购买多艘大型挖泥船。1964年,我国从荷兰购买了第一艘大型挖泥船,一直到2006年,我国所使用的挖泥船几乎全部进口。“2003年以前,我们在挖泥船研发制造领域还根本不敢碰。”谈起我国的疏浚装备,56岁的天津航道局总工程师顾明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专访时如此说。世界疏浚装备强国主要集中在欧洲,以荷兰、德国为主,其中尤以荷兰最为强大。
自2003年以后,随着国家各种重大港口建设工程的上马,已有的挖泥设备远远满足不了生产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天津航道局考虑再从荷兰进口一艘大型绞吸挖泥船,当时谈判的价格高达3亿元人民币。企业希望能够让对方降低500万元左右。
“我当时觉得很乐观,相比于高昂的价格,通过谈判降低500万元并不是太大的事儿。”让顾明没想到的是,最后谈判时,对方不仅坚持不讲价,而且还借其他理由,将价格提高了近5%。 “这极大刺激了我们,下定决心搞自主,组织专门的队伍,梳理出绞刀、自动控制、泥泵等几个专业领域,开展专门的攻关。”顾明说。
但压力也是很大的:我国从来没有自己造过大型挖泥船,没有技术、没有人才;国外对我们进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国内反对声音很大,许多人认为,进口船只用起来很好,中国已经进口了几十年,没有必要自己造。
但是,顶着各种压力,顾明和他的团队在2006年,就造出了中国的两艘自主知识产权的绞吸挖泥船——“天狮号”。而且每艘船价格不到荷兰船只的一半。自“天狮号”之后,一批批更新型号的挖泥船被设计、制造出来,天滨号、天麒号、天鲸号——这些船只的自主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直到“天鲲号”的横空出世,真正实现了中国挖泥船的全部自主化,并走在世界前列。
据了解,“天鲲号”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在深海远海抗击更强的台风和海浪,同时其超大功率的绞刀可以挖掘高强度的岩石、礁石,这些功能在全世界都很少见。正因为有了这些功能,其投产之后,将能够实现我国挖泥船在深海长时间、持续性进行造岛生产。“适应恶劣海况的能力全球最强。”王健说。
中国船级社江苏分社总经理张凯向《工人日报》记者介绍时称,在2006年之前,欧洲企业的关键技术像防贼一样防着他们,绝对保密。如今“天鲲号”的研制成功,他们烦心的不再是欧美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封锁,而是担心国内的核心技术外流出去。
中国船级社是中国最权威的船舶设计、制造、质量控制的第三方,也是把关人,中国所有的船舶质量和标准均由他们最终把关,即使进口船只也由他们去验收。
中船重工708所副总工程师、“天鲲号”船体设计负责人费龙说,如果没有天津航道局当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走自主之路,也不会有“天鲲号”这样的大国重器。
“世界挖泥船研发制造的重心越来越向中国转移,我们真正达到国内第一第二的位置,也不会太久。”张凯告诉《工人日报》记者。(记者 孙喜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