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中国疏浚企业积极参与非洲港口建设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发布时间: 2019-09-05     来源: 新华社 2018年09月06日


新华社天津9月 6 日电(记者 毛振华)" 我们只认‘215船’。" 最近,中交天航局 " 津航浚215" 船第三次准备从苏丹撤场时,业主再次请求留下。放下电话,船长程开荣陷入沉思,这已经是他在苏丹施工的第十几个年头了。尽管想回国,却也舍不得苏丹港这片他洒下青春的蔚蓝海湾。

" 津航浚 215" 船在苏丹进行施工

作为中国疏浚行业的代表,中交天航局扎根非洲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在十几个国家留下了足迹。中国疏浚业能力在得到非洲多国认可的同时,也成为服务非洲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自2000年7月参建苏丹绿地工程开始," 津航浚215" 就一直在苏丹施工,先后完成了9项工程,累计疏浚量达2100余万方,为中非合作和苏丹港口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程开荣回忆说,在苏丹新集装箱泊位疏浚与吹填工程、萨瓦金港池疏浚工程等一系列工程中," 津航浚215" 船没有出现过一次失误,更是为苏丹创造了巨大的港口经济收入。" 津航浚215" 船已经不仅仅代表一艘疏浚船,而是一张疏浚行业的 " 中国名片 "。

 

" 天鲸号 " 在加纳海上作业

在肯尼亚东北部拉穆群岛附近,曼达湾一眼望不到尽头,700多米长的引堤从陆地伸出。这是由中交天航局承建的拉穆港一期疏浚与吹填项目现场。

2012年3月,肯尼亚联合南苏丹和埃塞俄比亚启动了 " 拉穆港-南苏丹-埃塞俄比亚交通走廊 " 项目。2013年,中国交建从17家通过资格预审的国际公司中脱颖而出,获得拉穆港项目承建权,拉穆港的疏浚与吹填项目便由中交天航局承建。

项目建设初期,海岸线边上一片荒凉,项目组十几个人的吃饭住宿都是很大问题。" 那时,我们能吃的蔬菜只有洋葱跟胡萝卜,到市区买个菜要搭乘一个多小时飞机。" 时任项目书记霍宗杰感慨地说。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中交天航局天骥船在施工了不到一年,硬是把700多米长的引堤修筑起来,引堤将大陆与约25万平方米的人造陆地连在一起。随着工程不断推进,许多当地肯尼亚人也加入建设者的队伍,他们工作中学到了新的技术,生活中有了可观的收入,当地的经济发展越来越繁荣。

" 肯尼亚北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拉穆港位于北部沿海,建成后将成为继蒙巴萨港之后肯尼亚的第二个物流中心,降低货物运输成本,带动北部地区发展,这座古老的海港也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项目经理冯国林说。

 

肯尼亚当地人加入到工程建设中

加纳拥有着西非区域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和枢纽港——特马港。正在建设的特马港新集装箱码头工程,是加纳当前最大的水工项目,码头建成后将为全世界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港口基础设施和服务,促进区域经济腾飞。然而,施工海域土质复杂多样,普通挖泥船无从下手。2017年10月,代表中国现役自航绞吸式挖泥船最高科技水平的 " 天鲸号 " 启程远赴西非加纳,参与到项目建设中。

" ‘天鲸号’就是一面流动的蓝色旗帜,航行到哪里就要扎根在哪里,把我们的技术和品质展示到哪里。" 船长于水健说。在近9个月的施工时间中,全体船员攻坚克难,累计完成工程量77万余方,推动了特马新集装箱码头项目的建设进度。

" 在非洲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中交天航局海外事业部总经理苏振山表示,这些年,中国疏浚业在非洲一步一个脚印推进项目建设,推动 " 一带一路 " 走深走实,造福沿线国家人民。未来,中交天航局将继续深耕非洲,助力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