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报》:河泥“吹”出来的五大道

发布时间: 2019-09-05     来源: 今晚报 2019年3月16日

五大道是用淤泥吹出来的?您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

那时,英、美、法三国强迫清政府划天津城南紫竹林一带为租界,外国轮船得以驶进海河,天津的重心渐渐移向海河两岸。当时,海河两岸坑洼沼泽地比较多,抬眼望去一片荒凉,到处是洼地、水坑、坟墓。

海河第一次裁弯清淤工程,从裁弯处挖出的淤泥被运到英租界扩展地,也就是英租界的“新开地”,垫成了今日五大道。那吹填泥土的过程是怎样的呢?首先,要把一艘很大的吹泥船停在海河里,从船上伸出一条很粗的管道伸到要吹填的地方。要吹填的那块地已经用土围成了土埝,机器开动后,泥沙拌着河水,一齐被冲进了围成的土埝当中,当泥浆将土埝填满后,船上的工人将管道撤走,开始向下一个土埝吹填。大约两年后,这些土埝中的泥浆沉淀成坚实的土层,一些外国人开始在上面修路盖楼。

清末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对海河裁弯取直工程作了较详细的记录,“施工前先以人工挖一条深八尺、广十八丈、径二十余丈的河道,一端安闸引水使满,将机船驶进河道,形成施工水上基地,挖泥船装有风车形二十四斗上下周转,泥水合融而上”由“曲折上下渡于岸”的排泥管道将河泥吹到岸上,垫高六尺,土实且平。张謇称此“真良方也”。张謇所说的就是第四次裁弯取直。

1911年,海河工程局进行了第四次裁弯取直工程,这也是海河工程局进行的最大规模的一次裁弯工程。这次工程开始使用现代化的挖泥机械。第四次裁弯从大赵北庄开始,至东泥沽止,直线全长3782米。1911年4月9日,工程开工,1913年7月15日工程结束,历时二年三个月,缩短河道9077米。第四次裁弯工程结束后,海河的通航能力大大提高,1914年7月,吃水4.58米的“昌升”号船通过海河,这也是有记载以来通过海河航道吃水最深的船只。

1906 年,海河工程局在天津建起了中国第一座泥泵站,开始了水利输送利用疏浚土的历史。1910 年,“中华号”开始吹填市区洼地。从此,海河疏浚土全部吹填到陆上。天津的五大道,也是经过多年吹填,才达到现今的标高。和平区的南京路、营口道、新兴路、西康路、马场道、睦南道这些地区,就是用海河水底淤泥吹填造地平整成型的。(王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