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会静:用高科技擦亮“华北明珠”
10月8日,《北京日报》京津冀专版刊发人物故事《田会静:用高科技擦亮“华北明珠”》,介绍了公司生态环保院副总工、数字中心副主任田会静,作为中交集团代表参与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试点工程,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基于BIM技术的河湖环保清淤工程智慧平台建设与应用”成果,有效提升了白洋淀清淤项目管理水平和工程品质。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消息一出,举世瞩目。当天一并成为举国关注焦点的,还有白洋淀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生态环保院副总工田会静回忆,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必然要担起润泽这座千年之城的重任。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起,白洋淀就持续陷入干淀和污染的恶性循环中。河北省对白洋淀的治理工作一直未曾间断,由于入淀河流枯竭,湖泊圩埂分隔,工业污染加剧,让白洋淀积重难返,不堪重负,传统补补救救的治理措施未能改观白洋淀的污染现状。
2017年5月,雄安新区启动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工作,作为中交集团代表,田会静被选入白洋淀治理规划“专家营”。
来到白洋淀,田会静和团队很快投入到白洋淀内源治理规划工作中。“首先要拿到白洋淀水域的详细数据,再拿出可操作的方案,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大家心里都没底。”田会静和团队在临时工作室里通宵达旦“窝”了整整一个月,对白洋淀淀区362平方公里水域9种下垫面生境现状进行详细解译,确定了白洋淀污染底泥的空间分布情况,提出了一整套技术方案,并从空间层面、时间层面谋划、选取和制定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计划,最终完成了《白洋淀淀区综合清淤工程专题规划》《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方案》等系列成果,为白洋淀治理工作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2019年9月,田会静参与了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试点工程,在此基础上研发出“基于BIM技术的河湖环保清淤工程智慧平台建设与应用”成果。
在这一平台的设计阶段,田会静带领团队应用自主开发的软件,建立了白洋淀原貌地质分层模型,实现了水下地质环境的数字化模拟,可直观展示水域底泥污染程度的分布,为不同区域清理底泥深度的确定、不同水治理工艺方案的选择提供了直观的数据支持,可辅助完成污泥脱水场地的选址和布局。
与此同时,基于勘察数据创建了工程三维地质BIM模型,并与挖泥船数据进行耦合,通过软件开发,实现了疏浚船疏挖位置实时三维展示——根据绞刀头施工位置实时更新显示所挖土层的详细信息,实时动态模拟疏挖过程。船舶操作人员可通过平台实时查看正在疏挖的地质剖面,并根据所挖土层的信息,及时调整转速、横移速度等机械参数,减少设备损耗,提高疏挖产量,从而提高施工效率。此项技术有效解决了疏浚太浅或超挖太深等问题。这个平台的疏挖数据历史回溯功能,可通过日期选项,查看对应时间内的船舶疏挖历史轨迹,从而对施工进行优化调度,有效管控疏挖进度。
这一平台是雄安新区首个生态清淤工程BIM应用样板,同时开辟了一种实时、精准、低干扰的生态清淤工程管理模式,提升了白洋淀清淤项目管理水平和工程品质。该技术成果经天津市科学技术评价中心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截至目前,白洋淀总计疏浚清淤283.66万立方米,在创新技术精心“呵护”下,“华北明珠”白洋淀变清了,变深了,也更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