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版报道!大国重器台前幕后的青春故事
10月17日,《滨城时报》报告文学专版整版刊发了由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丽伟老师为天航局所撰写的《青春重器》,文章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天航人在国之重器“天鲲号”从研发监造到实施国家战略工程再到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重点工程期间的青春传承,彰显了天航人在大国重器台前幕后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庄子《逍遥游》
少年强,则中国强。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青春·殊荣
2021年5月28日,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将“天鲲号”首次试航成功,列为我国“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
2022年5月4日,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的“天鲲号”青年团队,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天鲲号,一艘挖泥船,无枪无炮无弹,却为何获得如此殊荣?
挖泥船,是港口建设、航道疏浚、吹沙填海、造陆成岛的主要工具。“天鲲号”挖泥船,就是中国完全自主研发建造的、代表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型自航绞吸挖泥船。
远东极寒,岩硬胜铁,质疑我装备落后者冷眼旁观,此重器出场,顿使顽石化泥,航道深阔。“一带一路”建设,工程浩大,忧虑我进度缓慢者畏首畏尾,此重器出场,顿使四方惊叹,风正帆悬……
直观地说,如果在海底开挖一米深的航道,“天鲲号”一小时可以挖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还能将挖起的海沙、岩石以及海水的混合物输送到最远15公里外的地方。如果挖掘一座“水立方”,只需要6天半的时间,还能将挖出来的泥沙岩石吹填成陆地。如果吹填出十几平方公里的岛礁,不到20个月,它就可以完成。
正是因为其强大的疏浚挖掘和吹填能力,“天鲲号”,与国产大飞机、国产航母等,并称为“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这个说法,一点没有夸张。
尤为令人侧目的是,56人的“天鲲号”团队,作为监造者、使用者、守护者,竟是一群青年人,平均年龄仅32岁。
壁垒·国造
回忆往事,天航局原总工程师顾明依旧意难平——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贸易不断增长,国内外港口迎来建设新高潮。然而,港口建设的主要装备,大型绞吸挖泥船的整船设计、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欧洲。2003年,我国计划引进一艘总装机功率8000千瓦的大型绞吸挖泥船,并与欧洲一家世界领军企业谈判。
“3个亿!”对方直接狮子大张口。
我方判断他们会降价,报价单里面那笔470万欧元的技术服务费不该这么高,因为对方提供的船舶不是新型而是现成的。可该公司听到我方降价请求,不但不降价,反将总价涨了5%。
坐地起价,近乎讹诈。他们认定,反正,你不敢自己造,也不会自己造。当年,这样蛮横的外国企业,岂止一家?
“我们,不买了!”
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关键技术,只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不受制于人。一个拥有18000公里海岸线的国家,没有理由不成为世界疏浚强国。一个有着百年疏浚史的企业,没有理由不打造自己的“超级舰队”。
走自主研发、国轮国造这条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因为,这几乎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2006年,堪称疏浚装备国轮国造元年。这一年,国产“天狮”船问世。不久,同型的“天牛”船问世。两船合起来,造价不超过3亿元,而当初欧洲公司一条船就要3亿元。此后十余年,一批批型号更新、技术更领先、建造更精良的国产绞吸挖泥船雨后春笋般制造出来,“下饺子”般纷纷下水,走向辽阔大洋。从“新天牛系列”,到“滨海系列”,到当时亚洲最大的非自航绞吸船“新215”系列,再到当时亚洲最大最先进、为国家战略实施立下汗马功劳的“功勋船舶”“天鲸号”……
2017年,被誉为“国之重器”的“天鲲号”横空出世!
“天鲲号”,智能化水平居世界前列,挖掘能力亚洲第一,远程输送能力世界第一,适应恶劣海况能力全球最强,在全电力驱动、快速成岛等关键领域实现上千项自主创新,打破西方国家在疏浚装备制造领域一重又一重的技术封锁。
比如“天鲲号”智能控制系统,会让绞刀横摆的速度随泥沙浓度的变化自动调整,还能精准控制挖深和边坡,既保证了施工效率,也保证了施工质量。
比如“天鲲号”是世界第一艘,也是目前唯一一艘同时配备“柔性钢桩台车系统”和“三缆定位系统”的自航绞吸挖泥船。柔性钢桩台车系统就是通过缓冲油缸,再配合氮囊,把钢桩受到的力缓冲掉。三缆定位是指用3根缆绳和3个船锚代替钢桩,将船舶固定在一个点上,这样就能大大提高船舶在恶劣海况下的作业能力。
“天鲲号”成为国轮国造的里程碑,从此,我国的疏浚装备,由跟跑、并跑,实现领跑世界的重大跨越。这辉煌背后,凝结着“天鲲号”建设者、监造者、驾驶者、守护者团队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辛酸、艰难、隐忍和心血。
首秀·恶战
2019年3月12日,刚刚完成挖掘实验的“天鲲号”越洋千里,奔赴远东施工。这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的重要项目。该工程包含106万立方米的岩石开挖,岩石的最高硬度达70兆帕,远超“天鲲号”50兆帕的设计标准。
首秀即恶战。
2019年3月29日,“天鲲号”正式开工。绞刀齿啃咬水底岩石的响声传遍全船,每个人都心弦紧绷。绞刀齿的磨损速度非常之快,船员们每隔20分钟就要更换一次绞刀齿,每次更换十几个,一天24小时不间断。如果发现齿座磨损,还要及时更换绞刀。
连续挖岩23天,更换绞刀5次,更换绞刀齿座35个,修复齿座150个,74斤重的绞刀齿每天最多更换280个,这对船员的体力也是巨大的挑战。为了节省船员的体力,船上专门配备了换齿吊车,但由于吊车换齿步骤繁琐,年轻的船员们为节省四分之三的时间,就像大力水手一样,直接人肉操作,用双手举着厚重的绞刀齿扣在齿座上。
甲板一侧,水手白龙标下蹲、抓齿、起立、就位,四个动作一气呵成,20秒,74斤重的绞刀齿便安装到位,“像我这样肌肉鼓鼓的大力水手,有一群呢!”
远东项目上与“天鲲号”同台竞技的,是作为分包的世界顶级的杨德努“JFJ”船。
“我国疏浚企业从来没有与这些顶级船舶正式较量过,从来到项目那一刻,我们就在心里憋着一口气,一定不能输给他们。”船员们紧张又兴奋。
两船相隔400米,同时开工,不亚于打擂。
2019年10月16日,疏浚项目完工,“天鲲号”与“JFJ”船各完成一半的岩石挖掘量,两船展现出的挖掘能力不分伯仲。不过,天鲲号的长距离输送能力,更胜一筹。
首战即告捷!
提前45天完成疏浚项目,工程品质和履约能力完美无瑕。业主方在视察“天鲲号”后说:“我们没想到,中国会有这么顶尖可靠的挖泥船。”
“其实,当时压力特别大!天鲲号作为新造船舶,理论上需要一到两年的施工磨合期和调试期,上来就打硬仗,大家心里都没底。另外,天鲲号性能的发挥,直接关系着我国在欧洲疏浚市场的履约和效益。”船长张燚回忆当时的情形,依然颇为感慨,“现在好了!我们中国的疏浚企业,已成功进入欧洲疏浚强企势力范围。”
张燚心里知道,科学家做100次实验,成功一次便是成功。而工程师则不同,做100项工程,失败一次就算失败。
天鲲号,没有彩排,一如人生。
意志·智慧
极寒有多寒?
堪察加项目,零下30多度。站在甲板上工作的“天鲲号”船员们,穿着厚厚的连体工作服,戴着头盔和护目镜,依然难以抵挡冻得坚硬,又借着狂风鞭子一样抽打在脸上的雪粒冰霰。为赶工期,他们三班倒24小时无休作业,常常是工作服外面冻着冰雪、工作服里面淌着汗水,个中蒸煮煎熬的滋味一般人很难忍受,“天鲲号”的青年人却早都习以为常。靠什么?意志!
岸上的项目船员会好一些吗?大雪时常深达三四米,简易房一楼打不开门,出来只能从二楼窗户跳出。水管冻住时,就只能融化雪水喝。不下雪时,饥饿的棕熊则常绕着项目驻地觅食。多少次船员闻声抬头,一直棕熊正用爪子拍着玻璃窗,流着涎水向他观望……怕吗?不怕!
就连吃饭,也是看天吃饭。天气好时,会有补给小船给他们送些新鲜蔬菜,赶上风雪连天,恶浪滔天,补给船过不来,他们两三个月就只能吃点储存的黄豆、腐竹、海带……好吃吗?好吃!
这里是无人区,日复一日,除了海鸥、棕熊、水獭,就是寂寞且狂暴的大海。年轻的船员们一待,至少就得三个月,长的要到十个月,以致船员刚下船时,走在陆地上竟颇不习惯。旅行者眼中瞬间定格的美景,则是他们于危险枯燥中长年累月艰苦奉献的战场。能坚持吗?没问题!
高温有多高?
钦州港项目,北部湾东盟自贸区的出海口,“天鲲号”船员工作的轮机舱内温度高达50多度,工作服里面是汗,外面也是汗。还不只是高温,轮机舱内三台柴油发电机是全船的动力所在,足可供应一个小型企业或社区,但工作起来,不仅油气浓度超高,噪音更是达几百分贝,船员们即使戴着耳塞,出舱之后耳朵依然嗡嗡作响。
钦州港航道疏浚也遇到了过硬的岩石,过去,都是炸药爆破。考虑到白海豚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天鲲号”青年团队还是靠夜以继日的科技攻关,解决了这一难题。为减少非生产性停工,又不妨碍港口船只的正常进出,钦州港项目期间,24小时待命的“天鲲号”青年排障突击队就利用在左右航道移船的间隙,争分夺秒抢修设备、更换部件。
项目期间,四米高、重达40多吨的抛泥泵突然发生故障。因疫情影响,等厂家技术人员来修,还要做核酸检测、隔离。
“实在等不起!”全体船员决定自己解决。他们二十人分两班倒,五天六夜无休加班进行抢修。要知道,抛泥泵一个螺丝都有20来斤,有时为了把一个部件安装到位,要由四五个小伙子协力推动。这群一多半本科毕业的白面书生,愣是干起了重体力活。
他们开玩笑说:“当初拼命读书,就是想摆脱重体力劳动,想不到,还是干上了!”
抛泥泵终于修好正常工作了,小伙子们却累惨了,吃饭手连筷子都拿不起来。
“天鲲号”团队,不仅有坚韧的意志,更有创新的智慧。
“天鲲号”之所以能在茫茫大洋惊涛骇浪中巍然作业施工,首先是因它那一对号称“定海神针”的巨型钢桩,重184吨、长55米、直径2220毫米。当初,由于相关技术封锁,监造团队只能望洋兴叹。为了把这套系统做出来,他们寻遍国内有实力的厂家,最后才找到合作的企业。
“刚开始,我们光设计图纸就改了20多回,方案研讨会更记不得开了多少次。”监造组副组长冯长华说。
“天鲲号”团队不服输、肯较真,慢慢地,图纸一点点变成了实物。而且,由于进行了技术优化,它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少年智,则国智。”
以王东、杨家旺等为代表的青年领军人才,阅遍数百份设计图纸和参考文献,钻遍近千个舱室,查遍数万条焊缝,凭坚韧意志和过硬技能,成功斩获“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以张燚、常子人、杨金龙为代表的青年岗位能手,完成数十项技术攻坚课题,成功完成15公里超远距离输送极限挑战;以高建伟、王春珉为骨干的青年团队,创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船舶生产效率近15个百分点;孙然、王聘等10余名青年骨干组成的快速排障突击队,在海外极寒天气下,顶风冒雪对绞刀、泥泵等核心设备进行维护抢修,极大提升了艰难工况下的单兵作战能力;“天鲲号”还成立“鲲青年”创新工作室,完成了“水下泵自动控制系统”等百余项技术革新,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天鲲号”通过开设“青年大讲堂”、“双导师带徒”等方式,着力培育绞刀、泥泵、电气等专业学科的技术能手和“大国工匠”,其中杨春彪获评“全国交通技术能手”……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天鲲号”这个青春的团队,以坚韧进取志、殷切报国情、超迈创新力、忠诚事业心,在世界面前,用国轮国造,树起了大国重器的神威,也树起了新中国新时代新青年的新形象。
赓续·光大
“百丈之台,起于垒土。”
“天鲲号”所在单位,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所属的天津航道局,其前身,是1897年成立的海河工程局。从那时算起,中国疏浚业已走过百余年历史。
“天鲲号”监造组长,是天航局原副总工程师王建。他的师傅,是曾任天航局副总工程师的王玉铭。王玉铭的师傅,是1926年出生的新中国第一代疏浚人、曾任天航局总工程师的李毓璐。他们三人,诚谓中国三代疏浚人的代表。
天航局传承爱党爱国的红色基因,发挥国有企业的特殊功能,始终是国家发展战略最可信赖和依靠的中坚力量。
1953年,他们成功完成了新中国第一个海港疏浚工程,使天津港由河港变身海港。1956年,他们建造中国第一艘环保挖泥船,完成颐和园昆明湖环保疏浚。1978年,他们牵头建成大沽灯塔,这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当时海上最高灯塔。三年大建港期间,他们建成全国40个万吨级深水泊位中的26个,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二
进入新时代,以“天鲲号”青年团队为代表的天航局人,南征北战,成为国家使、命国家战略的重要担当者和忠实执行者。中新天津生态城、杭州西湖、云南滇池、成都两江流域、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长江黄金深水航道、美丽乡村建设……到处都留有“天鲲号”矫健的身影。至今,天航局人单是在天津港,疏浚工程量就已达11亿立方米,吹填造地103平方公里,使天津港成为世界上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如果用这些疏浚土方修筑一条断面1平方米的土堤,可环绕赤道26圈。
近年来,紧随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天鲲号”青年团队在海外实施的工程不断扩大增多:波兰波利采码头及疏浚工程、纳米比亚鲸湾油码头工程、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电厂工程、马来西亚槟城吹填项目二期工程、沙特吉赞港工程、苏丹港系列工程、加纳特码港工程、斐济铁矿砂码头工程、肯尼亚拉姆港工程、安哥拉卡宾达卡悦港工程、印尼芝拉扎电厂工程、孟加拉国吉大港卡那普里河疏浚工程……施工足迹遍布东南亚、南亚、中东、北非、南非、欧洲和美洲等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青春重器,拓展无疆!
家国·天下
有的人心里,有个家;有的人心里,有个国;有的人心里,有个天下。
监造“天鲲号”时,遇到挠头的技术问题,王建总会想起自己的师傅王玉铭。一接到王建打来的电话,七十多岁的王玉铭当天就买机票,从天津直飞南通。他知道,不到关键时刻,徒弟不会麻烦他。老伴放心不下,每次都跟着前去照顾,为他们师徒做晚饭也成了她的一件乐事。在建造现场,王玉铭有时一待就是两三个月,一分报酬不拿,“参与‘天鲲号’建造,我责无旁贷!”
在建造现场,负责船体监造的团队成员侯国辉对施工的要求堪称苛刻。有的对接设计误差在5毫米以内即可,他则要求缩小到3毫米以内。提高了标准,无形中也提高了劳动强度,有些工人不服气。他就耐心地解释说,“天鲲号”后期要安装很多设备,要保证每一个设备牢固可靠,首先要保证船体的平整度。他的精益求精得到了工人的理解,最终船体平整度误差缩小到了2毫米以内。
远东项目,与最坚硬岩石“硬碰硬”那段时间,船上振动特别大,仿佛能把人的五脏六腑振得吐出来。虽然天鲲号安装的气动减振器达148个,足以保证舒适安全,但在最需要发挥作用时,减振装置并未被开启。
轮机长王东说:“隔绝振动,就无法了解绞刀的真实运行状况。我们也想舒舒服服的,但船上不怕振动,就怕不振动。不振了,肯定出事了。振动虽然让身体难受,但让我们心里踏实。”
2020年元旦前,“天鲲号”海外工程告捷,随即奔赴投产后首个国内战场,连云港港赣榆港区10万吨级航道延伸段工程。年轻的团队意气风发,正准备在祖国东部海疆大干一场,一场疫情突如其来,打乱了一切计划。怎么办?
“同志们,疫情形势极为严峻,项目如果停工,每月将面临近2000万元的损失。现在,全船实行自我封闭,所有人员停止休班换班,务必守护好‘天鲲号’这片净土!”凭借31名在船职工的初心坚守,疫情之下,“天鲲号”没有耽误1分钟,实现了国内施工以来超3800小时安全运转,提前两个月完成赣榆航道南部吹填区施工任务,为打造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桥头堡给予了鼎力支撑。
那天,大家发现,爱笑的杨家旺突然左嘴角下垂,不会笑了。原来是连日极度劳累加受凉,发生了面瘫,这不及时治疗可能留下残疾。但“天鲲号”是全电力驱动船舶,作为最了解机电的人,他知道自己不能走,只能从附近的医院取回一些针药。此后的十多天里,同事张岳成了“主针医生”为他注射治疗,直到挖岩攻坚结束。
恋爱结婚生子,本是人之常情。“天鲲号”本是青年团队,在这些事上却常常缺位。即将当爸爸的大副宋长春,结婚近两年,在家时间加起来不足3个月。他很想到爱人身边陪她,可工期正紧,甲板上没他绝对不行,回家,仅是个念想。第一次当爸爸的还有三副孙然,挖岩攻坚期,他不可能回家去陪爱人。
“这可能是我最大的遗憾。把工程干好,算是送给宝贝女儿的礼物吧。”
“你就把家当宾馆了!”王东的第二个孩子临产,爱人依然享受不到他的照顾,在微信里遥遥抱怨。
给孩子过生日、给老人过寿、春节吃个团圆饭,在别人家是很简单的事,但在“天鲲号”团队看来,却是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从2018年至今,“天鲲号”的青年船员们几乎没在家过过一个春节。然而,思念家乡和亲人,并没有影响他们的乐观奋斗精神。
2017年中秋节前的9月13日,家家都在准备过团圆节,监造组长王健脸上平静如水,其实心急如焚。
“钢桩台车你们什么时候交工?工期已经滞后一个月了!”电话里,王健焦急地催促供应商,尽快将钢桩台车交付到造船厂。
“好了,还在涂装,尽快运过去,放心吧。”
厂商答复得虽好,王健还是放心不下,他和造船厂总经理一同赶到台车制造厂,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目瞪口呆——工厂大门紧锁,门口贴着公告,原来该厂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制造厂无以为继,负责人也跑掉了。
此时距离“天鲲号”按计划下水,已不到两个月。
监造组进入工厂后发现,台车主体结构已经完成,还有一些零部件需要下水后再结合船体间隙尺寸进行加工。然而,后续几乎所有台车系统部件都只能依靠该厂生产。
“台车系统造价8000万元,完全没有可能另寻厂家了!”王健脑袋里冒出这样的念头,“眼前别无他路,唯有尽快将台车主体抢运到船厂。”
工厂关门、厂内员工因被欠工资而不配合、相关单位拒绝将台车运走……一系列问题让监造组一筹莫展。最后,王健和造船厂总经理决定先安抚工厂的关键技术人员,因为他们手里掌握着一套从欧洲购买的国内唯一专业台车制造图纸。
“只要我们能掌握图纸和技术骨干,事情还来得及挽救。如果银行封了工厂进行破产结算,那滞留在车间的台车恐怕将变为一堆废铁,因为台车是定制生产的,除了‘天鲲号’之外,没有其他用武之地。”天航局船机部总经理刘长云说道。
“天鲲号”紧张的建造工期急需台车出厂。
“你们先拿出40万元给我们。”
“我们暂时拿不出来,如果设备无法运出,那你们一分钱也得不到。”
将近一个月的奔走,王健带领监造组经过无数次艰难谈判后,供应商终于同意将台车运走。而在他们同意运走之前,监造组已经制定好了运输方案。
始料未及的是,由于车间大门低于台车高度,台车无法从车间运出。看着眼前的形势,王健当机立断,“不仅要拆门,而且要拆墙!”最后,车间大门和高墙都被拆除,台车终于得见天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台车刚运出车间门口,便遇到了高压线阻挡。监造组联系当地电力局,通过紧急抢修将两根电线杆之间的高压线断开,用吊车将电线架了起来,台车这才得以顺利运出厂区。台车运输过程中,500吨的平板车又遭遇故障。一天后,平板车才修好。
10月4日,正逢中秋节。王健心里最期盼的,是看到台车系统组装上船“团圆”,与家人的团圆他早已无暇顾及,“我们现在不错了,还能和家人通过微信、QQ视频聊天呢?早年的前辈们,都只能靠写信、发电报和家里联系,等回家孩子都不认识了。”
“天鲲号”其实是另一艘功勋船舶“天鲸号”的升级版,“天鲲号”团队的很多人,包括政委霍宗杰都曾在“天鲸号”上工作过。那年,肯尼亚拉姆港项目部附近突遭恐袭,霍宗杰立即让大家全部登上不远处施工的“天鲸号”以保证安全,并专门安慰外籍雇员:“你们随时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中国企业在哪,你们就去哪,我们不会放弃你们。”
其实这样的威胁时时存在,之前恐怖分子就在距离项目部不远的两个村落中大肆屠戮,多名当地民众被斩首。但是,拉姆港是东非“拉姆港—南苏丹—埃塞俄比亚运输走廊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供超过7000个就业岗位,并为肯尼亚贡献1.5%的GDP。为了 “一带一路”建设,他们不能撤退。
50多岁的外籍雇员老马已经在“天鲸号”项目部工作了4年,因为这份工作,他才可以供自己的儿女上大学。他说:“到非洲开展建设的中国企业,是我们的救星!”
如今,以“天鲲号”为代表的天航局的挖泥船及辅助船舶已达70余艘,凭借这些“国之重器”组成的“超级舰队”,他们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国内沿海港口航道建设,累计疏浚量47.5亿立方米,吹填面积469.9平方千米。“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天航局广泛参与国际港口航道建设,施工足迹遍布全球30余个国家和地区,作业范围覆盖疏浚工程、吹填造地、码头工程、堤岸工程、地基处理、内河水运工程等多个领域。
而“天鲲号”青年团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的教诲,“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这个团队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在世界各地开拓市场,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彰显着大国强国的责任担当与天下情怀。
“少年强,则中国强。”
青春重器,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梦想,实现着人类共同的愿景。